新闻中心标签
公司公告
推荐产品
楠竹之乡
2014-06-25 14:54:22
 咸宁种植楠竹传说有5千年的历史,早在清朝康熙年代的咸宁志书上就有“竹影蟾光洁、桂影有余光”、“月来窗写竹,风过彻梳荃”的诗句。清末至民国初年,咸宁楠竹已遍布全境。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,咸宁的楠竹为革命作出过贡献。北洋军阀在汀泗桥失败后,向北退守咸宁城,由于时遇汛期,咸宁城外围的西河水深面阔使北伐军攻城造成极大困难。这时,咸宁工农协会在聂洪钧的带领下,用楠竹钉成数p百艘竹排,架起浮桥;用竹筒装水送饭;用竹笋壳打草鞋送给北伐军;抬着竹担架抢伤员,为北伐军攻咸宁城创造了有利条件。1938年日寇侵占咸宁后,境内西北部的贺胜、横沟、官埠、张公、甘棠等平丘地域因处铁路、公路沿线,竹林被毁坏一空,幸存的楠竹林,主要分布在东南和西南低矮山区。 到1949年解放前夕,楠竹总面积不足10万亩,蓄积量为681万根。   
 
   新中国成立后,楠竹一度有较大的发展,1958年以后,由于不适度的过量砍伐,使楠竹再度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,蓄积量只有420万根。1962年楠竹蓄积量开始回升,到1976年蓄积量增加到1000万根以上。1985年,咸宁楠竹面积达到14.8万亩,蓄积量达到了1700万根,人均拥有分别为0.4 亩和60株。到1990年,全市楠竹总面积达到16万亩,蓄积量1868万根,分别是1949年的1.7倍和2.7倍。主要分布在境内的大幕、石桥、花纹、汀泗、古田、南川、桂花等七个乡镇。    
 
   咸宁的楠竹生产曾受到党中央领导的关怀和国际组织的关注。1985年11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到咸宁花纹乡星星竹林进行了考察,对竹乡人民精心育竹,科学育竹给予了热情鼓励和高度赞扬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任重、陈丕显也先后视察了星星竹林。1979年8月23日,联合国粮农和计划开发署一行17人参观考察了星星竹林,专家们对星星村科学育竹的事迹十分钦佩。    
 
   20世纪80年代初,成宁的楠竹开始饮誉全国,传向世界。1985年5月,中国竹业协会成立,咸宁市林业局副局长李保藩被选为协会理事。1983年第11期《农村工作通讯》在“我国农副产品名乡"栏目中,咸宁被称为“楠竹之乡”。    
 
       楠竹的用途很多,不仅是建材、造纸的好原料,而且可以加工制作成各种竹制用品。解放前,咸宁境内有多家竹行经销楠竹,外销楠竹放牌至鹦鹉洲,再销至武汉、天门、沔阳、汉川、安陆、应城、黄陂、孝感、新洲、鄂城等地。走销最远的是“削竹”,曾驰誉江淮运河一带。削竹要求胸围在38厘米以上,长9.3米,尾围23厘米以上。用户削去竹青,制成船筏,涂以油漆,航行在运河之上。新中国成立后,市贸易公司将大量楠竹运销华北、东北一带。1958年,国家对楠竹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,成宁楠竹多销在省内。1983年国家放宽竹木经营政策,咸宁楠竹再度出省,北至内蒙古、河北,东抵安徽、江苏、上海。